七百九十四章 序幕-《仙子,请听我解释》
第(1/3)页
起初,众人只以为这是谣言。
作为天下之中,弘农一地无论对于朝廷,还是对于宗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这样的战略要地竟然毫无征兆的沦陷?
开什么玩笑。
只是当宗盟大军与驻扎于天河北岸的禁军隔河相望时,这个谣言终化为现实,震惊、愤怒、恐惧种种情绪逐渐在帝安城中蔓延开来。
很多人都未曾想到皇庭会败,相较宗盟,在战争初期大炎皇庭拥有着绝对的体制优越性,也因此内战爆发以来,速胜之论一直于朝堂甚嚣尘上。
皇庭不需要统一功法,不需要调整产线,更不会有宗盟内部那繁多的掣肘争论,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皇庭完全在宗盟立足未稳之际,直接平定这场叛乱,而全国范围的战事走向也验证,并助长了这种氛围。
黑鳞军的铁蹄在江南肆虐。
镇西军联合大炎边军的跨洲东征几乎将朝堂在西南的实控飞地连成一片。
而在更大全国范围内,
朝廷的实控线一直在向南平稳推移。
可弘农却在这时陷落了。
大炎境内名为天河的江水横贯东西,将这片大地划分南北,北临天河的弘农之北是朝堂兵锋南下串联西南地域一众飞地的桥头堡,如若沦陷再想南下,便需重新横跨天河这道天堑。
而对宗盟来说,只要彻底掌控弘农,便拥有了进退自如的余裕,进可北伐京畿南侧的南淮隶,退可借天河天堑据守,蚕食朝廷于己方腹地埋下的钉子。
内战的局势在这一刻似乎有了变数。
而在弘农沦陷后的数日内,宗盟的万载底蕴开始运转,属于宗门的反攻开始了。
孤军深入江南腹地的黑鳞军开始显露疲态,兵锋所指不再所向披靡,有了准备江南精锐与其在江南山岭各地绞肉。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朝廷全面南下兵锋在局部战役开始出现败北,平稳南移的战线陷入了僵持。
在这种情况下,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随着这些军情如雪花般的被送来帝安,那些曾叫嚣着速胜宗盟的朝臣开始迅速变得悲观,甚至其中不少人都在朝中或私下发出了求和之论。
速胜和速败只有一字之差,也只有一念之差,他们无法接受失败,哪怕只是僵持,但好在这些人大都位卑言轻,曾经皇相不会容许这等跳梁小丑担当大权,在这些声音影响到更多人之前,新皇李昭渊随手便将这些人处理。但无论如何弘农失陷终究是一件大事,此等战略重地的丢失势必要有人来负责。
而在这时,第二件有趣的事发生了。
无人提及追责弘农失陷的守将,诸多朝臣都不约而同的将议事的重点转向了大河防线的守备情况——所有人都清楚整个弘农北部,上至整个战区统帅,下至每座堡垒守将都隶属一支不存在的军队。
黑鳞军。
这个庞然大物自其建立之初便从未有人承认过它,硬要将其定性也顶多算是相国府的家丁。
仅是家丁,自无驻守义务,更无法问责。
又是一日散朝时。
在一众朝臣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金銮殿堂时,几名老者悄然跟着御前总管太监向着东宫行去。
人不多,仅有大炎次相、禁军统领、以及刚被召回京中的武成侯,皇党圈子的顶层不止他们,但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昭渊能彻底信任的却只有他们三人。
大炎次相走在三人最后,垂着眼满脸疲惫。
由于许殷鹤失踪不见,那些原本理应由宰相处理的事物很自然便被李昭渊移交给了他这大炎次,这让他手中的权柄前所未有膨胀,但也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
他没有许殷鹤那般的根底,这种突然膨胀的权柄反而让他更加如履薄冰,尤其是那些涉及到许家的政务。
正闷头思索着今日朝议的总结,次相忽地听到前方两名武官的谈话传来。
禁军统领与武成侯并肩而行:
“侯爷,没曾想前年一别再见之时,已然是陛下仙逝之后。”
武成侯闻言沉默少许,回道:
“陛下的身体你很清楚的,这一天其实已然迟了很多,我等臣子的目光应当向前,辅佐好我大炎的新君。”
禁军统领微微颔首,看着对方,低语道:
“入京这些时日真是辛苦你了,若无你这的出言,殿下很多的政令都得被那些贼子驳斥。”
武成侯被召入京中一定程度是因为李耀玄的驾崩,但更多的还是皇党需要一个重量级的重臣来压制其余朝臣对新君的质疑。
武成侯摇头道:
“我等臣子应尽之事罢了,陛下刚去,这些贼子便迫不及待的跳出来,真是荒唐至极。”
“两位,比起这些你们觉得殿下召我等入宫是为何事?”
大炎次相压下心头那些繁杂的政务,在二人身后开口问道:“许殷鹤很可能随先帝去了,而那许长天似乎是个比他更加鹰派作风的人。”
听闻此言,武成侯倒是没什么犹豫,他行事一向直来直往,立刻答道:
“还能为何?能令殿下如此烦忧之事只能是黑鳞军。”
见对方回答,次相脸上满是忧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