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环形绞杀战略-《法兰西1794》
第(2/3)页
这一外交胜利,如同在俄罗斯南部边境嵌入一枚钢钉,使法国的包围圈从里海延伸至高加索山脉,完成了地理上的最后一块拼图。
等到1799年,欧亚各国陆续与法国签订了秘密协议,一个横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欧平原、巴尔干半岛、黑海、小亚细亚半岛、里海与高加索地区,一个空前庞大的“反俄同盟包围圈”初步成型。
在这个环形体系中,各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毫无争议的,法国成为对俄战争的绝对主力,将会调动25到30万军队(含欧洲仆从军);
瑞典凭借其地理位置,继续在芬兰的茂密森林里,抗击俄国-军队,并牵制着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
德意志各邦国在西部形成战略缓冲,阻挡俄罗斯西进的步伐;
波兰成为前沿阵地,时刻威胁着俄罗斯的西部边境;
巴尔干诸国与奥斯曼帝国封锁南部通道,切断俄罗斯与地中海的联系;
而波斯则在东南部构成威胁,让俄罗斯腹背受敌。
法国的情报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蛛网,覆盖整个包围圈。巴黎的情报部门源源不断地向各国输送间谍,他们乔装打扮,深入俄罗斯的各个角落,收集军事部署、政治动态与经济情报。
同时,法国开始在同盟国的边境地区大规模修建军事要塞,储备粮草弹药,训练精锐部队。无数工匠日夜赶工,打造新型火炮与步枪;工程师们设计复杂的防御工事,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工地上,蒸汽机的轰鸣声、工匠们的吆喝声、金属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战争准备的序曲。
然而,这场意图征服或分裂俄国的“世界大战”,却没能在1798到1799年之间,如期爆发。
首要原因在于安德鲁的固执,他坚持“先西后东”的战略,决心先行解决“欧洲搅屎棍”英国。在他看来,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不断在欧洲大陆挑起争端,阻碍法国的崛起。只有击败英国,才能确保在对俄战争中没有后顾之忧。
此外,奥斯曼帝国作为法国的盟友,却并不可信。表面上与法国签订同盟协议,对法国的作战要求却阳奉阴违,始终不愿真正出力。
他们在巴尔干地区的军事行动迟缓,对俄罗斯的威胁微乎其微,这让法国在南部的战略部署无法有效实施。
第(2/3)页